查看原文
其他

蹲点手记 ② | 曾经的印记与现实

2017-05-20 《瞭望》周刊社 瞭望

雪后白狼镇的林俗村。摄于2017年5月7日,已然立夏。记者 / 陈昕晔

◆ 《瞭望》周刊记者陈昕晔从5月起参与中宣部组织的“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”活动,目前仍在内蒙兴安盟的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驻村,调研走访基层精准扶贫情况

◆ 瞭望微信将以手记形式,连续播发《瞭望》记者的驻村采访报道:

☞ 蹲点手记 ① | 我在白狼镇驻村采访

◆ 稿件刊于《瞭望》新闻周刊2017年21期

◆ 为第二篇:曾经的印记与现实


第二篇: 曾经的印记与现实

文图/ 《瞭望》记者 陈昕晔

       

记者是来报道精准扶贫的,在白狼镇、林俗村两周走下来,常常在想,这里为啥穷和村里人、镇干部们聊,去村里看,觉得说来话长。


林俗村的穷有其历史背景。


这里是中国传统的林区。“918事变”后,日本关东军在这里设立了林业株式会社,从这里砍伐大量木材,通过修的铁路运出去支持侵略战争。如今在南兴安还有当年日军修筑的碉堡等工事,是用来看守铁路的。


抗战胜利特别是全国解放后,这里是从事林业生产的火热的林区,一代代林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来到白狼。


▲ 林俗博物馆收藏的白狼林业局各个时期的牌子


林业老工人谢生江回忆说,这里当年是国家林业部直属的林场,林业当年也曾非常红火,大会战时他们最长能24小时连轴转。当时不少女性愿意嫁到白狼,很多也参与到林业生产中,伐木,扛木头,放倒火烧木,锯木头……啥都干,直到上世纪80年代白狼林业局还有女子采伐队,而且还是女子民兵排。


雪后林俗村,2017年5月5日摄,这天立夏。


在1998年白狼挂牌建镇前,这里基本是林业办社会,学校、医院、林业三产等都属于林业局,上学、生病、就业,人们习惯了啥事都有林业局管。


到上世纪90年代,随着国家逐年减少开采量,大量林业工人转岗,1998年国家启动“天保工程”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、2012年全面禁伐后,林俗村面临发展转型,加之这里漫长的冬季,很多人开始逐渐离开白狼,到温暖的南方去谋生。


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马志斌回忆说,他小时候,学校一个班有四五十人,镇上有小学、初中和高中。现在镇上只有一所白狼小学,全校54名学生,人数最少的一个班只有5个学生。


▲ 白狼小学,这个班只有5名学生。


说到白狼小学,还有个插曲。记者来驻村后,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位朋友聊起这儿的学生缺少课外书,她马上在社内发起了捐书活动,同事们纷纷响应,并得到党办张贤明书记的大力支持。很快,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各类名著和经典读本就装满了五大箱。到记者发稿时的5月20日,这些书已寄至白狼小学,成为孩子们有意义的“六一”节礼物。


▲ 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白狼小学捐赠了五大箱适合孩子们读的各类书籍 (廉萍/摄)


调研中记者发现,因为林区从砍伐到禁伐的特殊历史,白狼镇也存在其他老林区一样的情况,有些人对自己的社保现状不很满意:有人告诉记者,他以前是林业局的合同工,干了20年,到禁伐后停工,没了收入和劳保;也有当年二十几岁下岗的人说,那时因为收入特别少,甚至发不出工资,就两三万元买断了工龄,现在后悔了……


▲ 林俗村博物馆收藏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林区工人用的饭盒

▲ 护林员现在的饭盒还有些类似


这里不少女性有个特殊的称呼“五七工”。记者了解后才知道,“五七工”是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响应“五七”指示曾在能源、化工、农、林、水、牧、电、军工等19个行业的国企中从事企业辅助性岗位的人员,一般有城镇常住户口,但多没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。


林俗村王世民的老伴就是一位“五七工”,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在补交2万多元养老统筹后,老人从70岁开始可以每月领养老金了,经逐年递增,今年已能每月拿到1200元;王世民是林业局退休工人,80岁了,每月有3000多元退休工资,他左腿股骨头坏死,行动不便;他们的儿子今年50岁,因病生活不能自理,没有结婚,靠两位老人照顾。所以,老人一家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。


时至今日,这个镇上和村里的人大都和林业沾边:退休下岗的林业工人,工人的家属和遗属……每年5到8月,林业局要临时雇用100多个防火待令护林员,在山上巡护,或种树建防火隔离带,这时会有不少在外打工的人回到白狼,干完这4个月又会离开。



▲ 几位住在棚改楼里的林业工人遗属在聊天


这里的人,无论是村里还是镇上的,都是城镇户口,是城镇户口的村里人,为什么呢?因为这里都是林地,没有农业用地。而林地的使用非常严格,用当地人的话说是,除了种树苗,偶尔自己种点菜,这些地啥都不能干。


▲ 林业局的防火待令人员

       

缺少发展用地,在当地看来是白狼镇发展的一大制约:一方面企业很难进来,另一方面,村里人也很难像农区牧区的农牧民那样靠种地、养牲畜维持日常生计。禁伐之后、旅游业发展之前,这里的人主要是靠山吃山,通过种树苗、采摘山野货生活,冬季大部分时间没活可干,而这里的冬季又是如此漫长。于是,更多的青壮年离开了白狼,一些子女还把父母接出去了。


贫困的原因里,也有人的因素。记者和当地人聊了不少,很多人会提到一个原因,就是因为长期从事林业生产,不少人缺少其他劳动技能,“只会伐木头、锯木头”,有事找林业局,对林业局和政府依赖性比较强。所以在传统老林区,喝了酒跑到政府吵闹,或索性要住在政府不走的,不是啥新鲜事儿。


技能欠缺之外,部分人的致贫原因也与生活懒散有关。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就曾看到,有中年男人大白天靠着墙边晒太阳抽烟,他也是一个贫困户。记者问他现在有工作没,他说“在一家企业上了两天班,前两天刮大风,老板还让干活,干不了,不干了,只想干打更”。记者打听了一下,他以前也打过更,结果有一天上午10点还没来,去他家一看,正就着花生被窝里喝小酒呢……


如何眼光长远抱团发展,也是个问题,林俗村就失去过一次机会。据白狼镇书记于际方和镇长孙素娟介绍,2009年他俩开始搭班子,当时想依托阿尔山的旅游资源,优先发展林俗村。设想是将村里的房子统一规划,修旧如旧,有民宿,也有林区风格的餐厅、酒吧。2010年,他们请国内的设计公司和一家法国公司来考察过。而那时林俗村已经开始有游客来,开始有了点儿生意,不少人就觉得这是块宝地,老怕政府整体规划后自己吃亏,谈改造时把价格抬得太高,结果是谈了一年多没谈下来。整体规划这事就没在林俗村搞成,换成了鹿村。


▲ 鹿村的民居,临街的是商店,院子里是民宿


那时的鹿村比林俗村穷,只剩下了5户。如今鹿村家家都成了百万元户,很多家光房子就值七八十万。记者到鹿村采访那天,刚刚有一户老人因为要去城市里和孩子一起过,卖了房子和院子,一共72万。而2009年,鹿村的一所房子加院子的价格是5000元。


穷,有很多原因。一场大病可以让一家陷入贫困;身体或智力残疾也会让人因丧失劳动技能而穷;一些懒散的人,会有工作不做;没有长远眼光,也会丧失致富的机会……而在林俗村,缺乏发展用地,缺少林业以外的劳动技能,是林区相对特殊的原因。


▲ 林俗村的危旧房屋


而精准扶贫,用兴安盟盟委委员、阿尔山市委书记高长胜的话说,就是精准施策: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特点拿出相应的办法,有针对性地运用政策扶贫、金融扶贫、产业扶贫等多种举措,帮助有能力的贫困户自己干,帮助不具备创业能力的贫困户在互助合作中走向发展的良性循环。


待续……


推荐阅读

☞ 蹲点手记 ① | 我在白狼镇驻村采访



长按上图,关注瞭望微信
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,下载瞭望APP

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


觉得不错,请点赞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